公告

我的分类(专题)


最新日志

最新回复

留言板

统计

链接



成功从第一块“奶酪”开始
wangshi 发表于 2006-7-3 12:39:19

爱默森曾经说过,“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别人所需要的特长,无论他在任何地方,都不会被埋没。”你有这种特长吗?

  从什么时候开始?

  假如有人告诉你,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的丛林中,有一个埋没了多个世纪的大城市,而你又对考古有着非常的热爱,你真的很想找到它,那么你会立即疯狂地冲出大门出发去找吗?答案是肯定的,你不会那么草率,你知道必须按部就班地来。你需要收集资料,了解地理和人文情况,你需要准备工具,准备好包括资金在内的物质条件,你甚至需要找同伴……等到一切就绪,你就可以从容地出发了。

  看上去一切都顺理成章,几乎所有人也都会这样做,但遗憾的是,在生活中的许多大事上,人们却未能如此理智,比如就业。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,就业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情愿地加入到了失业大军中,在抱怨和无奈之余,人们是否想过,在就业之战中,自己早在四年前就已经输在了起点。

  正如人力资源专家所言,大学生在行将就业时面临的最大问题,就是弄不清楚自己的志向、兴趣和人生目标,而现有的一些学校教育又没有教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,常常让学生学非所用,产生很大的挫折感。错误的选择与期待,造成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,也使得大学毕业生即便在工作后也难以摆脱这种心理阴影,有的人甚至三五年都调整不过来。而出现这一问题的源头则在于大一的混沌渡过。

  起点决定终点。事实上,如果你想在四年后的就业市场上从容不迫,在大一时就要认真思考人生目标,最起码要想象一下四年后自己会在哪里,为了到达那里,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,应该积极去参与什么,刻苦去学习什么,尽心去体会什么,努力去克服什么,断然去拒绝什么?如果一个人想不清楚,不妨请教一下朋友、师长和过来人,当然一定要是希望你好的人。

  即便是一时想不清楚,但只要是想了并去努力了,你的生活就会大不一样。也许只是大一时多走的几步,就使你在几年后的就业市场上抛下了成千上万的人,这与高考异曲同工。就算是你想错了,那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,在诸如事业、感情等很多问题上,不做就是错。再说年轻也就意味着输得起,大不了重头来过。

  更为重要的是,如果一个人有了长期的目标,就会比较容易避免因挫折而产生低潮,不致于被不相干的人或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牺牲掉一去不返的时间。其实,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有这样一个特点:他们不但会为一个长期的目标而不懈努力,而且会因此忽视那些在外人看来不可不在乎的伤痛和困惑,就像一个冲锋的战士,往往不会意识到路边的杂草及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划痕和刺伤。而一旦一个人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,他就会像一部机器一样运转起来,不断有所创造,也有所历练,并且由此而把自身的能量和资源发挥到极致。

  从什么样的心态开始?

  人们对陌生的不确定的事情总是会有些忐忑不安的,在得到第一份工作之前,很多人都在努力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,做简历、找信息、进行咨询乃至买西服、做头发,多半都有一种忙乱的充实,却少见自信的从容。其实对寻求第一份工作的人来说,只有两件事是真正可以称之为准备的,一是在求职之前的专业能力及必备素质(如外语、计算机操作、文笔、口才)的培养,以及对即将进入的业界的了解和理解;二是心态上或者说是心理上的准备。较之能力形象的准备,心理形象的准备似乎更重要一些,它的影响也更加深远。

 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:天气晴朗万里无云,有两个人在旷野中步行,其中一个是具有神通的有道之士,另一位是凡人。突然,乌云密布雷雨大作,那个凡人顷刻间被风吹雨打得不成样子,但那个有道之士却不同了,他能隐身。他的身形一消失,风雨就再也奈何他不得,无论风雨有多大,有道之士都安祥如故。

  心理学家把凡人比作假我,把有道之士比作真我。假我是过于敏感的,他十分在乎别人的看法,十分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,他是脆弱的,容易受伤害的。而真我则不同了,假如风雨降临,他只是让它们透过去,绝不留下它们的痕迹,他很清楚真正的伤害是来自内心的,只有你痛苦了、哭泣了、为它而改变了、不快乐了,它才会伤害你。就像失恋一样,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,你就会受到真正的伤害,你可能会长时间地陷入胡思乱想、自怨自艾之中,甚至会因此而改变对爱的信仰和对人对己的信任;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者(及早地认清了事情的真相,在下不得船之前下了船,重新得到了与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相会的机会和自由),风雨便奈何不得你。

  找工作也是一样。你认可了我的价值,我就会认真考虑与你合作,对得起你给我的薪水;你不认可我的价值,也只能说明我们无缘,并不能说明我不好,我会坦然地转身,继续去寻找我的缘分。就像《爱的代价》唱道的,“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?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,是永远都难忘的啊。走吧,走吧,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,走吧,走吧,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,走吧,走吧,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……让往事都随风去吧。”如果把一切都只是作为成长的过程和“爱的代价”,你就会坦然而快乐地面对曾经的一切和即将到来的明天。毕竟,无论怎样,你的经历都是唯一的,是任何其它事情所不可替代的,在岁月之水的冲刷后,都会留下美好的记忆,也许真正悲哀的是,在若干年后,你却没有多少可以回忆的事情。

  曾经有人问一位船长:你一生都在航行,你不感到厌倦吗?他回答说:我在享受自己的航行,这是我唯一能做和值得做的,我从来不想航行之外的事情,比如得失,比如他人的富贵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使人厌倦,使人厌倦的是这些事情之外的事情。对一切“航行者”来说,热爱航行、享受航行是最好的开始。

  从什么样的高度开始?

  我接触过一些毕业生,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从哪里开始都一样,落了脚以后再说,并雄心勃勃地说,不可能会在哪里呆多久的。但遗憾的是,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到那个层次后,便很难再出来了。对这个问题,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?希尔有过很经典的论述,他说,“这种从基层干起,慢慢往上爬的观念,表面上看来也许十分正确,但问题是,很多基层干起的人,从来不曾设法抬起头,以便让机会之神看到他们。所以,他们只好永远留在底层。我们必须记住,从底层看到的景象并不是很光明或令人鼓舞的,反而会抹杀一个人的进取心。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安于现状,不求进取,意思是说接受了命运的安排。因为有人已经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习惯,而且这话习惯越来越根深蒂固,以至于后来无法打破这个习惯。”在一首诗中,诗人感慨地说,“有多少人没入了茫茫人海,再也没有出来。”

  因此,成功人士建议,如果有可能的话,尽量要从基层的上一步或上两步开始,这样你就会免去最底层的单调生活的折磨,避免形成狭隘的思想和悲观的论调,尤其是避开低层次的斗争。事实上也确实往往如此,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,由于资源和机会的有限,由于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,斗争或曰内耗往往十分激烈而且赤裸裸。许多人在到达上一层之前,也许已经是元气大伤、锐气全无了,他们把太多的热血流在了污泥中。

  我的一个朋友甚至看得更开。在他毕业时,工作很难找,进报社的机会非常有限,更何况他既非来自名校,也非科班出身。在咨询了我之后,他选择了无薪打工,先到一家中等规模的媒体帮忙。由于他什么要求也不提,那家并不特别需要新人的报社没有拒绝他,先是让他接接热线电话,后来有相关采访任务也让跟着跑跑。没过多久,他的勤奋和敏锐就给报社留下了深刻印象,他逐渐成为了报社的骨干,加之人有谦虚、开朗,很快就有人提议留下他。但他此时却告诉报社要走,因为他在采访时结识了另一家媒体的主编,对他很欣赏,并答应给他比较高的薪水。报社急了,承诺给他更高一些的薪水,还有其他一些优惠条件,终于留下了他。几年后,他就做到了部主任的位子上。

  从什么样的环境开始?

  任何动物,在小的时候都是比较脆弱的,而且受环境影响很大。对一个人来说,出得校门时似乎已经不小了,但在社会上,他却还只是一个“小动物”,他最初的成长受环境影响是很大的,不同的环境往往会把相似的人变成不同的样子。

  许多成功者时候都承认,在涉世之初能遇到一个好领导是最大的幸运。在管理学家看来,一般来说,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团队,领导者的品行和胸怀往往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内环境。举个很小的例子:我认识一个局长,他非常反感吸烟,所以他便积极响应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主张,结果,单位员工不仅在工作场合不再吸烟,就连单位聚餐、外出活动时也没有人吸烟了,有的人还因此戒了烟,弄得烟民家属非常感动,年终会餐时还特地敬了领导一杯酒。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例子,但却很能说明问题。

  不过,好领导的标准是不尽相同的,对不同的人来说,好领导的样子是不同的,在很多情况下,“好领导”其实就是适合你的或者说是有益于你健康发展的领导。如果你是一个很有锐气和闯劲的人,那么有开拓精神、宽容的领导就是适合你的领导;如果你是一个很正直的人,你就最好不要给喜欢逢迎、见钱眼开的领导做下属,因为那样的话,要么你就得同流合污,要么就会被挤压得半死不活。错过船不要紧,就怕上错船。

  团队的精神也很重要。在普遍意义上,渴望成功的团体优于寻求安逸的团体,成就需要水平高的社会发展要快于成就需要水平低的社会。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的研究表明,希腊帝国处于鼎盛时期的成就指数最高,而经济衰退时期的成就指数不断降低。麦克里兰由此得出结论,成就动机先于经济发展,并且二者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。也就是说,在一个进取的、渴望成功的、大家都期望把蛋糕做大的团体中,个人会得到较之安逸、保守、大家都争一块奶酪的团体更多的机会、动力和成长,并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精神、时间和情感上的损失。

 任何一个时间点,都可以是起点。

  理想,是长远的;令你不舒服的人和事,都只是暂时的。想想吧,为了一个人或一件事而离开原来的工作,是否值得?

  比利时一家杂志,曾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,调查的题目是:"你最后悔的是什么?"结果,有67%的人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择了职业。

阅读全文() | 回复(0) | 引用通告() | 编辑

发表评论:

    昵称:
    密码:
    主页:
    标题:
Powered by Oblog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