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招做到“小忍”,方成职业“大谋”。
一个地位显赫的官员自认为是虔诚而谦卑的佛教徒。有一天在拜访一座寺庙时,这位官员向庙里的高僧请教何为佛教中的“骄”。这位高僧神色严峻,用不屑而轻蔑的口气说道:“真是个愚蠢至极的问题!”
高官勃然变色。“你竟敢这样同我说话!”他愤怒地吼道。
高僧挺直身体微微一笑:“施主,这便是骄。”
你也许会为那个官员的自大和上当而发笑,但很可能你也同样进入过这种自我防卫的误区。实际上我们都是这样。毕竟自我防卫是一种本能的人类反应,体现了人们保护自己免受威胁的倾向。
问题是,在你的生活中大部分引发这种反应的事件,并没有威胁到你的实际安全。在你发怒的大部分场合里,有多少次是真正有什么东西威胁到了你的人身安全、家庭或是工作?如果你不是特别与众不同的话,那答案一定是:“没有几次。”
令你动怒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,只不过是冒犯了一些你自以为重要的抽象事物,你的观点、看法、尤其是你的自我意识。更令人吃惊的是,你保护这些有关自我的虚妄观念,就像保护自己免受真实的攻击那样不遗余力。看来你好像是混淆了哪个是你头脑中的自我形象,哪个是你真实的血肉之躯。你被淹没在自我想象中,忘记了你只不过是在对一些“观念”而不是真正重要的事件做出反应。
当然,有些情况下你做错了事情并且受到贬低和责备,这时受到威胁的就不只是你的自我意识。例如当一名同事批评你工作做得不好时,不仅你的自我,连你的饭碗都遇到了威胁。
然而,更常见的是,威胁到自我的那些失败、批评和嘲笑,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却还是让你烦恼不已。一个打网球友谊赛的周末运动员连续丢了几分之后可能会暴跳如雷;一位经理在员工质疑其决定时也许会大发雷霆;一个人在妻子批评其衣服叠得不对时可能会怒发冲冠;一位教师在学生对分数表示不满时会板起面孔;有时在别人批评你对书籍、音乐、电影、服饰、汽车等方面的观点和品味时你也会怒不可遏。
小不忍则乱大谋
那么在自我意识受到威胁时你是如何反应的呢?例如:
——当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时你是否会发火或者烦恼?
——你是否为了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分出对错而与人争论不休?
——你是否为了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苦恼?
——你是否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,例如进食、抽烟、饮酒的数量或者发火的次数?
——你是否因为不愿意认错而伤害了友谊或其他人际关系?
——你是否总想着向别人证明自己?
——你是否在脑海里反复回放一些陈年旧事?
——有没有人告诉过你,你对自己太过苛刻?
——遇到挫折或者别人的批评时,你是否通过负向归因(negative self-talk)的方式,轻易地把自己否定?
上述问题中如果有一项你回答“是”,那就是自我防卫。
在你防卫自我时,你所失一定会大于所得。最显而易见的,自我防卫反应是非常令人不快的,你对一件事情长时间无法释怀,会败坏你一整天的心情。更重要的是,自我防卫还会让你失去个人成长的机会。想一想上一次别人批评你的工作时,你是怎样做出抵触或反击的回应的。在你的脑海里中把这件事勾画出来回想一下。除了试图维护你的自我意识,你从这次争执中得到了什么有益的结果?也许什么也没有。
诚然,你常常会受到不公平的批评。但是,即使它是合理的批评,针对的也是你的工作,而不是你,而你的自我意识却把这两者混为一谈。在自我防卫中,你最终也忽略了大量善意的、正确的、以及有价值的批评,本来你是可以从这些反馈中受益的。
然而,抵御自我防卫的冲动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受气包,谁都可以说你几句。它只是说,要保护你自己,而不是你的自我意识,这样做,你就能尽量减少冲突中的情绪色彩,专注于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法。
例如,如果你的妻子对你忙了半天做出来的牛排晚餐有所不满,你本能的自我防卫反应可能就是为自己辩解(“我觉得不错啊,你太挑剔了”),或者是反唇相讥(“是吗?不管怎样,也比你上星期做的鱼好吃吧”)。这两种方式都有可能引发对方的抵触性回应,从而引发你另一次抵触性回应,如此循环,最后你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毫无意义的白热化争吵中,而起因只不过是你们都拼命想维护自我意识。
相反地,你也可以用平静而自信的口吻回答:“为了这一餐我可花了不少工夫,你要是告诉我下次怎样能做得更好我会很愿意听,但是你这样的指责却很伤人。”这种交流方式不大容易引起争执,并且有利于促进个人进步。
不幸的是,当你的自我受到打击时,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抵触性反应,而不管对方是出于多么的好意。那么,要减少自我防卫的倾向及其负面后果,需要预先制定好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