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秋天为什么会感到疲乏呢? |
wangshi 发表于 2005-12-10 20:51:51 | 告别了炎夏,迎来了天清气爽的秋天,人们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了。可是,一些人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,如“春眠不觉晓”那样,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“秋乏”。 众所周知,从生理学角度来说,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、湿度、气压,以及天气状况等综合气象条件下,人体才会感到舒适。如果气候环境不适宜,比如盛夏季节,天气炎热,人体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,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,如体热散发困难,体温就会升高;大量出汗使人体水盐代谢失调;体液大量丢失和一时性大量饮水则会加重心脏负担;胃液分泌减少,导致胃肠功能减弱,食欲下降。高温也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增加,新陈代谢加速,使体内能量消耗也相对增加。加上天气炎热,使人难以入睡,从而得不到充足的睡眠,这样,致使过度消耗的能量不能得到及时适度的补充,结果使人体欠下了一笔“夏耗债”。 进入秋季,随着天气转凉,人体的消耗逐渐减少,这就要求各生理系统也随之发生功能性变化,如出汗减少,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平衡,消化系统恢复常态,心脏负担也会减轻。 然而,人们的生理机能对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一时不能适应过来,而发生了暂时性的生理反应,像严冬过后到了春天人们容易犯困类似,天的夜晚凉爽宜人,不像夏天那样热得难受,人们很容易入睡,而且睡眠效果好,清晨醒后仍感到倦乏,还想再睡一会儿。 如果用生物钟的观点则更容易理解“秋乏”这一生理现象的。医学界认为,人体就像一架“钟”,它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着,人们的兴奋和抑制、睡眠和觉醒,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等生理活动都受到“钟”的控制。随着季节的更替,比如从夏到秋,从冬到春,这架“钟”的运转规律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暂时的紊乱,即人体和外界一时难以适应,于是使人产生懒洋洋的秋乏(或春困)现象。 不难看出,秋乏是人体内外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过渡现象。实际上,秋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进行补偿的一种保护性反应,也是人们在秋季这个宜人而又舒适的气候环境中恢复体力的一种“保护性措施”。因此,秋乏是人们在这个寒来暑往不长的休整阶段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。 对付秋乏,一要加强营养,以满足生理需要;二要劳逸结合,要有充足的睡眠;三要加强体育锻炼,以使机体尽快适应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。
|
阅读全文() | 回复(0) | 引用通告() | 编辑 |
|